地方志邮箱:
用户名
密码
   
山东各地地情网站:
领导讲话
当前位置:首页 齐鲁方志 > 领导讲话 > 正文
李培林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方志网 作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6-08-08 11:10:57 更新时间:2016-08-08 11:10:57

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

——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7月15日)

李培林

同志们:

  在“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我们齐聚太原,召开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共商年鉴事业发展大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五届一次、二次会议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施行10年来的年鉴工作,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提高认识,科学谋划,攻坚克难,确保圆满完成《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年鉴工作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围绕会议的主要任务,结合全国年鉴工作实际,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条例》颁布施行10年来的年鉴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行各业的拨乱反正和文化事业的复苏,我国年鉴编纂也摆脱停滞萧条的状态,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年鉴种类数量增多,理论研究逐步活跃起来。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施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涵盖年鉴工作的全国性法规。《条例》从法律上规定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对地方志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领导职责,以及县级以上地方志工作机构对地方综合年鉴的组织编纂职责,明确地方志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条例》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年鉴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开始改变我国年鉴长期面临的生存难题,逐步改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的状况。

  《条例》颁布施行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年鉴编纂单位和广大年鉴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年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条例》和《规划纲要》的落实逐步深入,年鉴事业发展的保障更加有力。《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的领导主体、工作经费、编纂机构、编纂质量、编纂人员、出版程序、开发利用,以及社会各界应担负的职责,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开展年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古人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就当前年鉴工作而言,有法可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把《条例》关于年鉴工作的法律条文真正落到实处。

  10年来,一些地方以《条例》和本地区出台的地方志工作地方法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为依据,联合地方人大或政府法制部门、政府督察部门,积极开展执法检查或行政督察。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会同省政府法制办进行执法检查,请求省政府办公厅督察室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政府督察序列并下发《督察情况通报》,推动许多“老大难”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创造条件启动年鉴编纂工作。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与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每年组织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省各地修志编鉴工作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活动。江苏、山东、宁夏力度更大,江苏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市辖区健全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山东省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副省长带队开展督察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两次专门召开年鉴编辑督导会议。其他一些省份如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海南、四川等,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修志编鉴工作督促检查。北京、山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省级政府通过规范行政许可或公布地方志工作机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地方志工作机构指导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行政职能。通过《条例》的逐步落实,黑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理顺了省级综合年鉴管理体制,省市两级的年鉴编纂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县区一级年鉴编纂遇到的困境也有较大改观。

  在《条例》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伴随着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逐步推进,地方志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难题。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提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规划文件,也是第一份规划年鉴事业发展的文件,在年鉴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规划纲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年鉴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提出了明晰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标志着年鉴事业从此走上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正在走向深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除通过调研座谈,认真检查《规划纲要》的落实情况外,还组织起草了《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个文件已经印发给各位代表,请大家认真讨论。根据《规划纲要》,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新疆等15个省区市出台了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对年鉴工作都进行了具体和科学的规划设计。

  二是年鉴种类数量快速增长,年鉴成果粲然可观。10年来,按照《条例》规定和《规划纲要》要求,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大力创办地方综合年鉴;各军区、省军区全面开展军事年鉴编纂工作,全军师以上单位逐步开展军事年鉴编纂工作;武警各总队、各机动师普遍开展武警年鉴编纂工作;各行业、各部门的志鉴机构也积极创办年鉴。截至目前,全国编纂各级各类年鉴5000多种(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其中,省级综合年鉴32种,地市级综合年鉴390多种,县区级综合年鉴2300多种,军事年鉴320多种,武警及全国性专业年鉴1000多种,地方专业年鉴1300多种。此外,北京、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广东等省市的一些乡镇村和社区开始编纂本级年鉴,尤其是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乡镇和社区年鉴的编纂在逐渐铺开。

  我国编纂出版的年鉴,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也丰富多样,有反映全国和地方基本情况的全国性综合年鉴、地方综合年鉴,有反映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基本情况的行业年鉴、部门年鉴、军事年鉴、武警年鉴、企事业单位年鉴、学科年鉴。形式上也逐步多样化,除传统样式的年鉴外,还出版了年鉴袖珍本、简本;除中文版外,还出版了年鉴英文版、韩文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民族自治地区还用少数民族语言出版年鉴。所有这些年鉴聚集起来,无疑形成了庞大的文化成果群,也使我国成为第一年鉴大国。

  三是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年鉴质量不断提升。年鉴数量的增长固然可喜,但质量的提升更为关键。没有质量作为基础的纯数量增长,不仅将损毁年鉴事业发展的根基,更会流毒当代、贻误子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高度重视年鉴质量建设,不仅在全国性会议上和下发的文件中反复强调,还制定印发《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努力打造精品年鉴;启动中国年鉴论坛,发布《中国年鉴发展报告》。明天还将开展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换届会议,讨论年鉴质量问题。10年来,各地、各部门地方志工作机构也都充分认识到年鉴质量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运用各种方式、采取多种措施狠抓年鉴质量。天津、河北、山西、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中国铁路总公司档案史志中心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或者依照本地、本部门年鉴编纂实际,推动年鉴编纂的规范化建设;北京、吉林、山东、云南、青海组织编纂人员相互审读、交叉点评年鉴,开展优秀年鉴学习活动和“面对面”指导,提高编辑人员业务能力;北京、吉林、江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通年鉴QQ群或年鉴工作微信群,促进编辑、组稿人员、撰稿人员相互交流学习;重庆、贵州、甘肃、新疆实施分级评审和审查验收制度,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保密关、出版关;江苏、山东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开展优秀年鉴成果评选活动,通报表彰优秀年鉴;广西设立年鉴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着力打造一批本地区年鉴精品;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印发《军事年鉴编纂细则》,各军区、省军区制定相应的编纂工作规定和编纂细则,军事年鉴编纂逐步得到规范。

  总体来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倡导推动下,通过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年鉴的框架更为科学,资料更加翔实,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编辑校对更加严谨,时效性不断增强,社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今年6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举办了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审,共评审出400多部优秀年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年鉴编纂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次会议,将要对这些优秀年鉴编纂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希望受到表扬的单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年鉴编纂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0年来的年鉴工作成绩斐然,也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改革大局,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年鉴编纂单位组织实施的工作体制,引导和吸纳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参与年鉴编纂;必须大力推进年鉴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建设,牢固树立依法治鉴的观念,积极营造依法治鉴的氛围,依靠法律来布置工作、督察工作、推动工作;必须把年鉴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必须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修志人精神,加强年鉴主编、编辑、撰稿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政治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棒、奉献意识浓的领军人才;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实用的年鉴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必须把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推动年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年鉴的知晓度、利用率和影响力。

  这些经验,是全国广大年鉴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全国年鉴工作实践的精心总结,也是保证年鉴事业顺利前行的法宝。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领会,并在实践中及时予以丰富和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困扰着年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中指办统筹顶层设计不够,全国年鉴工作者齐心聚力不足;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对年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和“一纳入、八到位”的总要求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尤其是县区一级的年鉴编纂,仍然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直接导致不能连续编纂、按时公开出版年鉴;四个省市的省级综合年鉴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影响了本地区年鉴工作的正常开展;年鉴专业编辑队伍青黄不接,撰稿队伍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年鉴质量建设还任重道远,年鉴理论研究出现滑坡现象;年鉴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较低,服务水平还不能更多地满足社会需求。以上问题,虽然是前进中的问题,但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和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不同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进一步深化《规划纲要》关于年鉴工作要求的认识

去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这是在国务院严格规范发文的条件下出台的,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事业的高度重视。《规划纲要》全文虽只有4800余字,但每个条款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锤炼,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对年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影响当前年鉴事业发展的主要是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问题、年鉴质量建设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国家发展改革大局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全局领会这些要求,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这些要求。

  一是要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的高度认识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是每一个人应当思考的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推动《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就是我们应当努力完成的一项神圣使命,更是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其一,通过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可以利用年鉴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性质,及时记录各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每年取得的新成绩和新经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涌现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在改革大潮中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在社会变迁中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特性,将之全面、系统、客观地告诉世人、传及后代。

  其二,通过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可以积累巨量的地情、国情资料,实现对地情、国情的系统调查。这样一座覆盖各个地域的资料宝库,可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熟悉地情提供咨询服务,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供基本素材;可以为各类智库建设,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写作、文学影视创作提供基本信息资料。

  二是要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度认识年鉴队伍建设的意义。经过近40年的蓬勃发展,年鉴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步拓展和延伸,不仅包括覆盖许多地区和部门的年鉴编纂,还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地情书籍编写、信息资料咨询、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等工作。可以说,年鉴已经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元素,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地各部门年度文化活动的一个闪光点。

  继续书写年鉴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关键在人。目前,全国年鉴专职和兼职编纂人员约2万人,参与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撰稿的人员有20多万人。这是一支能战斗、能吃苦的队伍,是一支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队伍,也是一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队伍。这支队伍分布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有的从事方志编修、年鉴编辑,有的从事文字写作、文学创作,有的从事理论宣传、社科研究,可以说,这支队伍也是强大的文化建设生力军。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关心爱护这支队伍,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重视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年鉴编纂、研究队伍。

  第三个问题: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年鉴工作任务

  《规划纲要》就年鉴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任务,除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刚性任务,以及加强质量建设和队伍建设这些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任务外,还提出要重视军事、武警及其他各类专业年鉴编纂工作,加强年鉴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快年鉴信息化建设,提高年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扩大国内年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任务看似简单,实则艰巨复杂。我们要科学谋划,多管齐下,扎实推进,确保如期完成。

  一是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年鉴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年鉴工作者全力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不可否认,年鉴工作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影响力仍然有限,原因之一就是宣传不到位。因此,要大力宣传年鉴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年鉴的发展历史、基本知识、社会价值。宣传方式力求多样化,可以采取向领导汇报工作、向地方“两会”代表赠送年鉴成果的形式,可以利用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撰写文章、在电视报刊开辟专栏的方式,也可以使用举办周年宣传日、开办学习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的手段。通过宣传,做到领导干部了解年鉴,社会各界知晓年鉴,读者群体熟悉年鉴,逐步在全社会培育浓厚的年鉴意识,使年鉴编纂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自觉,从而为年鉴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大力推动依法治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志的原则,这是首次将“依法治志”写入国务院文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法治志”的“志”,在外延上涵盖了年鉴,对于年鉴工作来讲,就是“依法治鉴”。这个“法”,既包括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根本法、基本法,也包括《条例》和《规划纲要》特别法。《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年鉴工作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法定职责”,约束性非常强,不是想做或不想做的工作,而是必须完成好的法定工作职责。《规划纲要》又强调:国家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省、市、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职责。所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紧紧扣住这些规定,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思考谋划《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要以《条例》和《规划纲要》为依据,让主管领导明白当地党委、政府应当担负的年鉴工作责任,努力争得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要争取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和政府督察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或行政督察,解决年鉴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督促如期完成年鉴工作任务,尤其是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任务。

  三是狠抓“一纳入、八到位”落实。《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一纳入”就是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八到位”指的是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一纳入、八到位”也是近40年来年鉴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地方志工作条例》各项规定的凝练和深化。实践证明,凡是“一纳入、八到位”落实得力的地方,党委政府就重视,机构就健全,制度就规范,人财物就有保障,实际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年鉴工作也就生机勃勃;凡是“一纳入、八到位”落实不得力的地方,年鉴工作就比较滞后,甚至机构都不设置。因此,“一纳入、八到位”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年鉴工作任务的完成。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主动向各级领导请示汇报“一纳入、八到位”落实中的相关问题,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推动、督促“一纳入、八到位”的落实。

  四是始终坚持创新理念。如期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年鉴工作任务,尤其是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的艰巨任务,必须以创新思维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模式、管理方式、工作手段。如针对县区综合年鉴编纂队伍短缺的状况,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门编鉴,聘请地方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参与年鉴编纂;为提高年鉴的时效性,更好发挥服务现实的功能,可以按照季度报送年鉴资料,适当采用统计快报数据;在年鉴质量建设中,探索建立社会供稿机制,丰富完善年鉴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分级审核制度,逐步建立年鉴质量评价体系;为推进理论研究,加快学科建设,可以争取为业务人员评审专业技术资格,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在年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可以利用地方综合年鉴资源,建立各类数据库和图片库,编纂出版系列图片集或反映地域文化的画册,举办地方图片展览,配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编纂出版区域性年鉴。等等。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困扰、阻碍年鉴工作任务如期完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掉。

  同志们!《规划纲要》已经绘就了年鉴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年鉴工作大有可为。俗话讲:人心齐,泰山移。各地各部门只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协作,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完成好《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就一定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