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邮箱:
用户名
密码
   
山东各地地情网站:
省情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 齐鲁方志 > 区域研究 > 省情调研 > 正文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之“三贤”
来源:高密市史志办 作者:孙树山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8-11-27 16:04:41 更新时间:2008-11-27 16:04:41

  高密是一块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人才辈出,物产丰富,素以富饶美丽著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代代忠臣良将,名宦鸿儒。尤其突出的是被誉为“高密三贤”的春秋名相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他们都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流风余韵,传世久远。
  一、春秋齐相晏婴
  晏婴  春秋齐国名相、政治家、外交家,为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元老。《史记》载其传略。战国时学者辑其言行,名《晏子春秋》传世。
  晏子,名婴,字仲,卒后谥号“平”,因此亦称晏平仲。高密市柏城镇李家营社区晏王庙人。其父晏弱在齐灵公早年,曾奉命率军吞并今山东半岛地区的莱国,立有战功,封邑夷维,为其筑城于今高密市境东南。晏弱卒,晏婴袭父职继任齐卿。
  晏婴初登官场,就展现出超人的才能。当时,齐盛行女扮男装,灵公发布禁令十几天街市依然如故。灵公问计于晏婴,晏回答:“禁令对后宫无效,街市当然不禁”。灵公急派近臣在后宫发布禁令,才刹住了女扮男装的风气。
  晏婴任齐卿时,齐灵公背弃盟约,出兵攻打鲁国,导致晋国出兵助鲁。齐兵败,齐灵公想逃跑,太子抽剑砍断了马鞍,灵公才不得不停下。此时晏婴仍在城外父墓边筑庐守墓,晋将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晏婴于战火中仍在守墓,真是少见的孝子,遂亲自去会见晏婴,并派人把守晏墓区,不许军队打扰。晏婴的孝名在晋军中很快传开,无不赞扬。晋军曾东进至潍水,即流经今高密市西部的潍河,听说潍水东即是晏婴的食邑,随撤军折回,夷维百姓免除了一次战乱的骚扰。
  齐庄公六年,大夫崔杼与庄公矛盾日甚,终致崔杼派人杀死庄公,然后让齐景公继位,崔杼与庆封怕国人不服,便胁持文武官员于太公庙中盟誓。盟誓的人要到预先搭好的台子上用手指蘸着盘子中的牲畜血,抹在嘴上,然后发誓。台子周围布满了甲兵,谁要拒绝,当场杀死,气氛十分恐怖。在晏婴盟誓之前,已有2人被杀。轮到晏婴盟誓时,他捧起血盘,仰天长叹一声,说:“崔杼、庆封横行霸道,杀了国君。我如不效忠公室,而去帮助崔杼、庆封这伙人,就遭灾殃!”说完,低下头把血抹在嘴上。崔杼见此情景十分恼火,摄于晏婴的威望,便对晏婴说:“你能改变刚才说的话,我可以和你共有齐国!如不改变,戟钩就在你脖子上,宝剑就在你心窝上。你自己好好考虑吧!”晏婴答:“你用刀剑威胁,我如丧失气节,改变主张,那就是一个懦夫;我若图利禄背叛国君,那就是没有正义。要我向你屈服,那是不可能的。”崔杼见威胁、利诱不行,无可奈何,便决计杀晏婴。这时旁边的人提醒:“晏婴是个有声望的人,杀了他,就会失去许多人的支持!”崔杼只好放过晏婴。
  阿地(今山东省东阿县)在齐西境,是一个战略要地。齐景公初年,东阿一带民变,晏婴自请前往治理。晏婴做东阿宰三年之后,齐景公听到许多晏婴在阿为政的坏话。遂将晏婴召回,打算撤掉其官职。晏婴向齐景公谢罪说:“我知道我的过错在哪里。请让我再去治理阿吧!三年后,我保证使你听到我为政的好名声。”齐景公应允。三年之后,果然晏婴誉满都城。景公高兴地将晏婴召回,打算给他奖赏。
  齐景公问晏婴为政的经验,晏婴说:“前三年我治理阿,采取了许多防盗措施,我把村内巷道堵掉,不外通大路,使各户严守闾门,因此遭到歹徒的攻击;我极力树立好的社会风气,表彰那些努力耕作、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处罚那些不务正业的人,因此受到懒惰人的反对;在处理案件中,不怕权贵报复,以致遭到有权势之人的恶意中伤;对于我身边人的要求,合乎规定的我允许,不合乎规定的坚决不允许,致使我身边的人也对我不满;对上层贵人,我都按照礼制侍奉他们,因此,他们不喜欢我。由于前三种人在外面对我进行恶意诽谤,后两种人在城里给我造谣,所以不到三年,我的坏名声就传到您的耳朵里。后三年,我反其道而行,所以您很快又听到了我的好名声。其实,我前治阿,不枉法,不受贿,穷苦百姓得到了好处,本来应该受到奖赏,您反而要治我的罪;后我治阿,赋税增加了,身边的人员有要求,我尽量满足,但有一半以上的百姓挨饿。这本是我的罪过,理应受罚,您反而要给我奖赏,所以我不能接受。”齐景公被晏婴这发自肺腑的忠言所感动,便决定重用他。
  不久,理政有方的晏婴,即被景公任为国相,成为百官之长。时为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
  晏婴做了齐相,齐景公曾问他治理国家最令人忧虑的事是什么?晏婴用两则故事对其进行回答。一则是,晏婴说:“在修社庙的时候,竖上木桩,涂上泥巴,做好了墙壁,这时老鼠窜了进来,在这儿打洞凿窝。人们用火熏,恐怕烧了木桩,用水灌,恐怕泡坏了泥巴,所以不好把它杀死。”一则是,“有个人家开酒铺,酒味道很美,家具也很洁净,门前标志也很明显,但是卖不出去,酒都酸了。他不解地问别人是什么缘故。大家告诉他说,他们家的狗太厉害了。打酒的带着酒瓶到你家门前,你家的狗却先迎了上来咬人,所以买酒的就不去你家了。”晏婴在讲了故事之后,说:“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坏人像老鼠一样在国君身边,混淆是非,仗势欺人,不杀他们,国家紊乱,要杀他们,国君内心不安,所以这些人都象社鼠一样生存下去。治理国家有了象恶狗似的人,有才的贤人虽然愿意为国君效劳,也只能远离。”齐景公听了晏婴之言,深受启发,表示要采纳晏婴之用人治国策略。
有一年,齐国都城连续十几天阴雨连绵,都城附近百姓家墙倒屋塌,粮食断绝。而景公仍终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婴先将自己家的粮食分给灾民,然后步行去见景公,说道:“今阴雨成灾,百姓房倒缺吃,您不去救济,而我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解除百姓苦难,不能劝止国君戒除酒色与浪费,这是我的罪过。”说罢,便辞官而去。齐景公忙乘车追到晏婴家中,极力挽留,并答应开仓救济灾民。
齐国原刑罚苛酷,许多人受“刖足之刑”,致使市场上出现了“踊贵履贱”的现象。晏婴住宅在集市附近,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你家离集市近,知道何物贵,何物贱吧?”晏婴答:“现在集市上卖的假腿很贵,鞋子最便宜。”齐景公听后,面有难色。回宫后,便下令放宽刑罚,不再轻易施用“刖足之刑”,鞋子也就不便宜了。
  齐景公有株心爱的槐树,令官吏守在树旁,并悬令:“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一人醉酒而犯了此令,景公派人拘捕并要施刑。醉酒者的女儿跑到晏婴家诉说此事,晏即求见景公,说明为一棵树而对犯槐人施刑,有害于大臣执法的准绳,国君也将在百姓中丧失威信。景公认为晏婴所讲有理,即释放了醉酒者。
  晏婴在出使时机敏善辩,临大节而不辱的事例,也是人尽皆知。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晏身材矮小,不满6尺,春秋时1尺为22.5厘米,即晏身高135厘米。当晏来到城下,只见城门紧闭,就停下车子命赶车的前去叫门。守门军士见晏穿黑粗布衣服,坐一辆旧车子,全没大国使者的气度,便说走那个小门就可以了。晏说:“这分明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而入,今天我出使的是人国,应走人门。”楚王听了军士报告后,只得下令,敞开大门,请晏入城。
  楚王在设宴招待晏婴时,又安排一计。二人对饮,酒酣,突然一个囚犯被押至殿前,灵王故意叫住武士问“绑着的是何人”,武士答“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何罪?”武士又说“盗窃罪”。灵王嘲讽似地说:“这儿常捉往齐国的盗贼,难道齐人善于偷盗吗?”晏听后立即站起来说:“我听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桔子和枳子形状相似、味道不同、水土相异的缘故。而今百姓在齐没有偷盗的,到了楚却偷盗该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了”。楚王听罢,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无言以对。并对晏婴刮目相看,和齐国通好结盟。
  晏婴做了国相,依然崇尚节俭,生活俭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齐景公“三赐”晏婴不受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一赐为晏婴住宅靠近闹市,噪音不断,尘土飞扬,鱼腥味浓,齐景公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晏婴回绝。
  二赐为晏婴平时总是“乘敝车、驾驽马”,齐景公派人给他送去新车骏马,他让来人又赶了回去。景公问他为何不收?晏婴说:“您让我统辖百官,我要求他们节俭,以减少百姓负担,若君臣奢侈,上行下效,不良风气就成灾了!”
  三赐为晏婴妻老而丑,齐景公要把年轻的女儿嫁给他,晏婴说:“我们老夫妻生活多年,当年她年轻美貌,托付与我,我接受了,今天决不能因其变老变丑而抛弃她”。
  类似的事还有:一次晏婴正在吃饭,齐景公派召晏婴的人到,晏婴让来人同吃一餐饭,一人饭两人吃,都未吃饱。来人回去告诉齐景公。景公知晏婴不聚财,穷困,就派人送去许多钱。晏婴再三谢绝,并去向景公解释说:“我家并不穷,由于您的赏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了享用。一个当大臣的,如果把国君赏赐的东西贮藏起来,那只能是一个装东西的筐子或箱子,没有出息,公正廉洁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一味索取国君赏赐,而自己又十分吝啬,活着受人怨,死了东西转到别人手中,聪明人是不那样做的。”晏婴终未接受景公送来的钱。
  晏婴为齐相20余年,坚持民为重、君为轻、施仁政、薄徭役的治国方略,出访不辱使命,官居高位不贪不占、节俭节用,使内忧外患的齐国得以稳定,继续与其他大国相抗衡。所以晏婴博得了史家司马迁的钦敬:“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晏婴卒于齐故城东之清节里,安葬于当地。后人在其老家今柏城镇晏王庙村也建有庙及墓,20世纪60年代庙被拆除,墓冢尚存。晏婴墓前立一碑。碑上刻“穹碑”,为古高密八景之一——“晏冢穹碑”。

  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  东汉大司农,汉代集经学之大成的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教育家。他以毕生精力研究经学,注释了几乎全部儒家经典,且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语言学领域里造诣非凡,《后汉书》载《郑玄传》。2001年由高密市政府承编,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纂出版《郑玄志》。
  郑玄字康成,高密市阚家镇双羊社区后店人,生于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农历七月初五日。少即志向远大,勤勉好学,天资聪明,酷爱读书,13岁便能诵“五经”,并爱好天文、算学,被邑人称为“神童”,县乡因其才高,提前为其办理了修冠礼,18岁便推为乡啬夫,负责乡里听讼和赋役等事。郑玄为乡官后,更加注重德政,对孤苦之人,倍加关照。因其政绩得到乡民好评,不久晋为乡佐。但他不愿为官,每得休假,总是到学宫读经。郑玄的品行与志学精神,乡里人无不褒扬。
冲帝永嘉元年(145年)春,北海相杜密到高密巡视,听到邑人对郑玄的称道,便会见了他。杜密认为郑玄有“奇异之才”,遂将他调到郡里任职,并让其于学宫就学。为使其得以深造,又荐他去京都太学学习。郑玄在太学受业期间,先后师从第五元、张恭祖等著名学者,深入学习了儒家经典及天文、历法、数算等。卒业之后,便开始了游学生涯。先在幽、兖、豫诸州博访名师大儒。直至“山东无足问者”。延熹二年(159年),经同学卢植介绍,入关投著名古文经学大师马融门下学习。马融讲学,坐高堂授徒,亲自受教的仅50人,其余弟子以次相传。为寻求学问,郑玄不计条件,虽见不上师傅,但日夜寻诵,未尝一日倦。学习三年之后,一次马融集部分得意门生考论图纬、计算浑天仪,诸生皆莫能解。此时有荐郑玄善算者,即召郑玄,一算便决,众皆骇服。郑玄在马融门下7年,全部领会通晓马融学说精髓。延熹九年(166年),辞别马融回故里。郑公辞归时,88岁高龄的马融深知郑玄将继承其学问,喟然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郑玄游学十几年,学业告成,回到乡里后,其学问和名望为众所归,向其求学者赢粮接踵而至,弟子竟达数千人。
  东汉后期,朝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争激烈,原北海相后任太仆杜密、司隶校尉朱瑀等,被列为反党入狱。建宁四年(171年),郑玄因曾为杜密故吏,被作为附从,与同郡40余人被禁锢,时年44岁。
  郑玄被禁锢14年中,“杜门不出,隐修经业。”他“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从事儒家经典的注疏,他先注《周礼》,再注《礼记》,后注《仪礼》,此期间完成的“三礼注”是他注述中最精彩的部分。他还撰写了《六艺论》、《答临孝存周礼难》等论著。其时,著名今文经学家何林、羊弼等,与郑玄论争《左氏春秋》与《公羊春秋》之优劣,并撰文作难《左氏春秋》。郑玄以广博的知识,撰文与其辩解,尖锐地指出公羊派的偏见,使研究《公羊春秋》达17年之久的何休大为折服,发出了“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的慨叹。这场论战推动了今、古文学的融合发展,郑玄名声亦益振。
  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面临严重危机,灵帝刘宏大赦党人,被禁锢达14年之久的郑玄蒙赦。由于郑玄的学问道德为世所重,故中平三年(186年),大将军何进征召郑玄去其署做官。州郡慑于何进权势,逼迫郑玄接受。郑玄不得已而去,虽何进待之甚优,但郑玄只住了一夜便不辞而别。中平五年(188年),朝廷下诏,封郑玄等为博士,郑玄不至。后又任郑玄为侍中,郑玄借父丧为故不行。
东汉末年战乱不停,郑玄只得携门人到黄海之滨的不其山(位于今青岛市城阳区)讲学。终因“谷籴县乏”不得不罢谢诸生,再回故里。(明正德年间,在郑玄筑庐授徒处,重建院宇,名“康成书院”)
  孔融出任北海相后,举荐郑玄等名仕为贤良,并到高密郑玄家拜访,特告当地官府立“郑公乡”,辟郑玄门衢,使之能容高车,号之曰“通德门”。初平元年(190年),公卿举郑玄为赵相,他仍不赴任。平原相刘备领徐州时,以师视郑玄。建安元年(196年),郑玄由徐州返乡,道遇黄巾军数万,义军慕其名节,对郑玄甚为尊重,相谈洽切,“相约不入(高密)县境”。翌年,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举郑玄为茂才,并遣使要郑玄去他部,委之以左中郎将,郑玄亦不就。建安三年(198年),朝廷征诏郑玄为大司农,郑玄称病不就任。建安五年(200年)春,郑玄病,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袁绍欲借郑玄之名以收众望,急遣使迫郑玄随军。郑玄不得已,抱病行至元城,病重,不能进,仍坚持注《周易》。是年六月卒于元城沙鹿(今河北省大名县境)。遗令薄葬。终年73岁,初葬于剧东(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后墓坏,归葬其故里。后人为其建立“郑公祠”。祠建于高台之上,通高8.1米,3间。祠为青砖灰瓦,建筑古朴典雅,别具风致。祠前有古柏一株,为古高密八景之一——“郑祠老柏”。
  郑玄一生最大成就是遍注群经,所注述共百万余言。他的注述,不墨守一家之言,贯通古今而求其是,并使经学从阴阳迷信的神化中解脱出来,使汉代的注疏之学发展到顶峰。郑学受到儒家学者的推崇,并有“读书不到康成处,不敢高声论圣贤”的评价。
  1984年高密县政协组织修复郑公祠,社会各界踊跃捐献,4万余名社会名流、知识分子、干部职工自愿捐款10万余元,由文化部门实施修复工作。重塑郑玄坐像,整修郑玄墓,修建“文经亭”和“重修郑公祠碑亭”,加固郑祠及祠前古柏。修复后的郑公祠,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代大学士刘墉
  刘墉  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居官任职50余年,清正廉明,刚直敢谏。著有《刘文清公遗集》十七卷及《石庵诗集》一部。《清史稿》载刘墉及其父传略。据其轶闻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家喻户晓,百看不厌。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祖父刘棨,四川布政使,父刘统勋,东阁大学士。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会试金榜题名,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敕授羽林郎,正式进入仕途,宦海浮沉共53年。
  刘墉初入仕途,可谓鸿运当头,会试中,凭借自己出色的书法与时文功底,排名第六十四名。殿试又高中第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常馆庶吉士,即俗语所云被点了翰林。幸运的他一年后在庶常馆的考核中,名列优等,所以一散馆,他就被授予了当时最为理想的职务——翰林院编修。仅隔年余,又得以“开坊”,被授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正六品)。故时人誉其早年做为是“以贵公子为名翰林”。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刘墉充任广西院试正考官,他严肃考风考纪,尽职尽责,颇得乾隆皇帝欢心,九月份钦点刘墉以编修放安徽学政。临行,乾隆还出人意料地赠诗,以壮行色。其赠诗中有“海岱高门第,瀛州新翰林”之句,尤为刘墉家族引以自豪。刘墉因此还镌刻了一方章“御赐海岱高门第”,以记自己的这次宠遇。
  刘墉任安徽学政3年期满之后,又调任江苏学政。不及3年,被乾隆发现颇为留心政体的刘墉,人才难得,遂将其调任繁难要缺——太原府知府,又因刘墉在任内“习掌故,达政体,于吏事以勤慎著称”,遂又被擢为正四品冀宁道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刘墉在太原府知府任职时的下属阳曲县令段成功在江苏婪赃被人告发,段在山西任内时导致的国库亏空事,也因此被查出。因刘墉对段成功国库亏空事没有检举,有失知府“巡历县治,察盘仓库等项”之职,部议将刘墉拟斩。因乾隆格外加恩,才被发往军台(清廷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这也是刘墉一生所受最重的处罚。
  戴罪充军效力的刘墉,蒙恩于第二年五月,由军台释放回京。先在修书处任职,后在国史馆行走,17个月后,刘墉因父受恩,由七品编修直接做地位十分重要的江宁(今南京)知府,刘墉赴任前夕,乾隆皇帝还亲自赐宴,并找来做过多年两江总督、现任大学士的尹继善做陪,其规格之高,对刘墉的期望值之高,可见一斑。
  刘墉出于忠直的天性,当然也是出于对乾隆皇恩的感激,在江宁知府任上干得非常出色。其后根据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明断疑案、除暴安良的情节创作的弹词、公案小说《刘公案》,表现了刘墉智破奇案、为民申冤的政绩,百姓称其谓“刘青天”,把他比作包公。乾隆仅让刘墉干了一年知府,就又迅速提拔刘墉为江西盐驿道。又是一年多,乾隆再次擢刘墉为正三品地方高官陕西按察使。三年后,其父刘统勋溘然长逝,他仕途上的迅速上升之势也因回家守制而止。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刘墉服阙赴京。二月,诏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南书房行走,官至从二品。南书房是乾隆及其近臣经常往来的地方,在此供职,才可以与当朝皇帝如家人一样经常见面。这说明乾隆皇帝想近距离进一步观察刘墉,以备大用。果然,在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江苏学政这些过渡性职务后,乾隆就将自己认为“器识可用”的刘墉放在了湖南巡抚这一重任上。仅一年多,又被上调都察院,任左都御史,从一品。期间,刘墉奉旨查办钱沣所劾山东巡抚国泰等贪纵营私案。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史钱沣疏劾,奏言:“山东吏治废弛,借纳贡名,贪婪无厌。所属卅、县亏空累累,请旨按问”。且言“嗣后愿皇上勿受贡物,使天下督抚无以借口”。乾隆帝览奏,当即传讯钱沣,接着有旨令钱沣随和珅、刘墉等前往山东查办。及至济南盘查,抽查至数十封银无短缺,和珅便急欲回馆所,钱沣请封库。至次日彻底拆封后,发现银多杂色,显然是拼凑以充数,又审问库吏,更得实情。刘墉即命发告示让诸商贾来领银,并派人四处宣传:“迟来者,银即入官”。于是凑者皆来领银,查库亏银二百万两有余。
  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其父曾任四川总督,标准的“八旗子弟”。事发后朝廷重臣及皇妃为之说情,刘墉俱实上奏,乾隆即令国泰狱中自裁。
  未及案毕回京,在协办大学士蔡新请假回家省墓时,其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便由刘墉署理。   乾隆五十年(1785)升协办大学士。此时刘墉距最高职位——大学士,仅半步之遥了。
  担任吏部尚书期间,清廉正直的刘墉已经弹劾了一大批官员,也为自己树立了不小的对立面。这一年,刘墉力主“厘革”,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大批官员的反对。当时,朝廷要求各省向京城输送的粮食,各省如果从他们当地运来的话,其运费比所送粮食本身的价格还贵。因此诸多省的州、府就想出一个办法,在需要向北京交粮时,就提前预算好价格,派属吏带钱到京买北京的放料粮。如此以来,放料粮的费用比预算价要少好多,节省的钱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刘墉要整顿的正是这个“小金库”。其实从全国调粮至京,是从大局出发,平衡全国市场,满足京畿地区的特殊要求,是国家政局安定的需要,而各省图自己省钱、省力,却使首都这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粮价腾涨,民生日困。刘墉才下定决心“厘革”。然而,这项改革直接损害了各省大小官员的私利,他们在全国各地广造舆论,说朝廷派钦差是无端扰民,致使乾隆收回成命,并批评刘墉:“素好执狃”、“每多议论,立异鸣高”。在厘革粮弊失败、大学士实授受挫之后,刘墉并没有停止斗争。民间说刘墉三天一奏本,虽有些夸张,但刘墉的参奏之多,也是在当时举朝上下最为突出的。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因刘墉职责内的上书房师傅们7日之久未去上书房,乾隆雷霆震怒。刘墉这次遭到十分严厉的处罚,不仅吏部尚书丢掉,而且从协办大学士降到了侍郎衔,被逐出了南书房。
  乾隆五十四年冬,乾隆将被贬的刘墉从顺天招回朝廷,先任左都御史,未满一月,又任礼部尚书,旋转吏部尚书。此时,久历宦海的刘墉政治斗争艺术也日渐成熟,灵活,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却从来不含糊。嘉庆元年禅让大典上,刘墉表现了一个内阁大臣极强的原则性。
  禅位时,已经当了60年皇帝还留恋帝王权势的乾隆,在和珅的怂恿下,想只传皇位不传大宝——“皇帝玉玺”,皇帝玉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印信与凭证,丢了玉玺的皇帝就等于失去了合法性。聪明一生的乾隆皇帝,将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自己的儿子——永琰(嘉庆皇帝)置在了这样的一种伪君主的尴尬位置上。满朝文武大臣都象忘了天子离不开大宝这一至关皇权地位的大事似的,麻木地、机械地聚齐了,来朝贺永琰这位没有大宝的天子,此时刘墉挺身而出说道:“朝贺可止,天下安有无大宝之天子?!”说罢刘墉单独进宫找到乾隆,半日力争,终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
刘墉冒着激怒乾隆,随时有可能被杀头的危险,击中了处于矛盾心态中的乾隆皇帝的要害,及时挽回了嘉庆皇帝比生命都重要的体面。而刘墉在此举中表现出来的敢于断大事、定大局的过人胆识与气度,在嘉庆皇帝心目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降旨将和珅拘捕。命刘墉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立即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独断专权、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余条,据《刘墉参奏和珅一款书》抄和珅清单记载,其中银库存赤金八千万两,元宝五万五千六百个,还有住房、库房、花园房计一千四百余间。皇帝处死和珅,并将其家财的三分之二(白银三亿三千万两)入官。
  刘墉53年的仕途生涯中,在文化教育方面任职时间长,职务多,使他有机会在文教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墉曾三任学政、三次兼管国子监事务,多次任上书房总师傅行走,任过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会试正总裁。任过《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三通馆总裁、会典馆总裁。多次担任礼部尚书,甚至还多次担任给皇帝上课的重任——经筵讲官。
  在书法造诣上,刘墉是清代以后集贴学之大成者,高密市馆藏刘墉书法作品三件,分别为山水扇面一件,对联一副,小楷册页一帧,都是国家三级文物。刘墉一生酷爱书法,“刘书”来路很广,他一生都在研究写字。对古代的书法宗师及其作品,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八十岁后,刘墉通诸家之变,成一家风貌。刘墉书法外观上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墨厚重,世称“浓墨宰相”。其书形散神聚,貌丰骨劲,筋气内敛,拙中藏巧,气势雄浑,老味四溢。
  刘墉卒后,葬于其家乡逄戈庄村南白家庄北茔,其墓1958年被挖,有人猜想墓内可能会有许多宝物,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从墓葬看,刘墉确为清官。2000年刘墉后人又在原址重修刘墉墓并立一墓碑。今人在逄戈庄为刘墉建纪念馆名曰“清爱堂”。

  “三贤”历史名人是高密的宝贵财富,是高密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密人的骄傲。为恢宏先贤遗志,光大传统文化,学习了解古人之佳言善行,有必要打造“三贤”名人品牌,产生名人效应,使“三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