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邮箱:
用户名
密码
   
山东各地地情网站:
资料考证
当前位置:首页 齐鲁方志 > 区域研究 > 资料考证 > 正文
平度县名由来之考证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邵明武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8-11-12 09:23:26 更新时间:2008-11-12 09:23:26

    “平度”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很久以来都是一个谜。清道光年间平度知州保忠在《重修平度州志·序》中说:“平度,汉旧县名也。《通志》引《说苑》闾丘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旧籍所不载,特臆说耳。”“谓义盖取此”,是推测、“大概”的意思。据《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乃遂上泰山,……”“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接着,他又“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其中就有“平法度”三字。
    笔者认为,汉代给“平度”取名之时,《史记》《说苑》均尚未问世。“‘平度’一名取自《说苑》”证据明显不足。笔者不揣浅陋,就“平度”名称之由来,略抒己见,以就教于诸方家。
    汉朝所立平度县名之由来
    《平度县志》载:汉高祖四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当时的平度县境,在今平度之新河、灰埠和莱州之海仓、土山一带。今平度境内三合山以西地及昌邑市中南部,当时属下密县。据此分析,郁秩县居中,其余各县环绕之。“郁”的一个意思是“长”(形容词),“高大”。在“郁秩”中,“长“指长度(名词)。在《汉语大字典》中,“秩”的一个义项是:“整齐,有条理。”再查《现代汉语词典》,“整齐”的一个义项是:④大小、长短相差不多。由此可知,“郁秩”之义是:县境的长宽相差不多,换句话说,郁秩县的辖境大致上呈正方形或圆形。而当时的平度县及卢乡县,它们的辖境则不然。保忠说:“(汉朝时的平度县)其地南自城子泊、新河,北至掖县之海仓、土山,不过今州之五一。”《平度县志》载:“卢乡故城在今三堤乡城子村,平度故城在今新河、灰埠以北。当时的平度县境,在今之新河、灰埠和掖县之海仓、土山一带。”据此,可作如下分析:古往今来,行政区划的设置,多以山脉、河流作为分界线。平度、卢乡两县亦当如此。笔者认为,汉朝时的平度县西南边界达不到今新河镇政府驻地,只是到新河镇阎家村一带,也就是说,平度县和卢乡县以现在的城子河及其上游淄阳河为界,卢乡县南界为今双山河,平度县北界为今莱州市之沙河。平度、卢乡西部均以胶水(即今北胶莱河)与都昌县(今昌邑市)相邻。就辖区的形状来看,两县均呈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条形。再细致地看,汉朝时平度县辖区(城子河与沙河两河之间的地域)呈东部狭窄、西部宽阔之势,很像一个瓶子,辖区东部像瓶颈,西部像瓶肚。因辖区形状像瓶肚,便用“瓶肚”的谐音词“平度”作县名。这是平度一名的地方特色。
    以“平度”作县名,是个祈愿地名,象征“平稳安定地过日子”。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明朝改称“平度”的原因》一章展开讨论。
    下面分析卢乡县名的由来。
    《汉语大字典》说:“:①饭器。⑤黑土。《释名.释地》:‘土黑曰,然解散也。’”古代一种盛酒的小口瓦器。《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古磁、十七件。”
    由此看来,平度、卢乡两县分别因形状像古时的、而得名,前者由“(瓶)肚”的谐音写作“平度”,后者用行政区划名词“乡”作后缀,写成“乡”。
    这里需要指出,取名为“卢乡”还有另一个原因:“卢”,一义为“黑”,一义为“黑土”,因卢乡境内土质呈黑色,故名。
    除“”之外,“淄”通“缁”,有“黑色”之义;“墨”,在《汉语大字典》中有如下二义:“①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②黑色。”
    平度市的土壤类型中,有5个土类,11个亚类,14个土属。5个土类中有砂姜黑土土类(亦称干狗石黑土),11个亚类中有潮棕壤(亦称老黄土、黑黄土)、湿潮土(亦称黑土)、砂姜黑土亚类(亦称干狗黑土),这些土类均呈黑色,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平度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墨、大理石、黄金等矿床的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石墨,铁黑色,条痕呈光亮的黑色。大理石亦有黑色的,如产于青杨一带的“青杨黑”。因土、石呈黑色,故平度周围有卢乡、即墨、淄阳河等地名。
    《平度县志》记载:“新莽时期,废胶东国,置郁秩郡,以郁秩县为郡治。改即墨为即善县,平度为利卢县。卢乡不变。”王莽乱改地名,是中国历史上地名管理中罕见的坏现象。他所改动的地名,多数是没有道理的。但有些改动的地名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将“东昏”改为“东明”。将“平度”改为“利卢”,其原因是:“利”有“富饶”义。境内物产丰富,土石呈黑色,所以将“平度”改为“利”。“利”的“利”作“富饶”解,此地现在的地名浞河、小浞(均在今莱州市西南部),便可作证。《汉语大字典》中,浞(zhuó)的一个义项是:富足。
    明朝改称“平度”的原因
    《平度县志》载:“在今平度县境内,……自隋之后,基本为一县级政权,所辖境域也变更不大。”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唐初再废卢乡,并入胶水。自唐朝起,历五代、北宋、金、元,至明朝初年,一直为胶水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属莱州府。清初沿明制。“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属莱州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平度”一名一直沿用。
    谈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平度地域古时曾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利卢、胶东、长广、胶水等县级政权,且古平度县的一部分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划入掖县版图,剩下的部分只是明清时期的平度州之一隅,为什么明朝政府既不沿用“胶水”一名,也没用“郁秩”等其他古名,而非用“平度”一名不可呢?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一、从辖区形状看。明朝初期的胶水县,及改名后的平度州直属部分(不包括所辖的昌邑、潍县),与今平度市辖区基本相同,它西及西南以胶河(今胶莱河)与昌邑、高密相邻,东以小沽河及其主流大沽河与莱阳、即墨毗邻,北与掖县交界。如果我们面对当时的《平度地图》略加端详,便可看到,平度与掖县之间的界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直线,而平度的东界小沽河及大沽河呈东北-西南流向,西界胶莱河呈东南-西北流向,这样,平度的境域就显得北部和中部宽广,东南部(南胶莱河和大沽河之间)狭窄,就像一个瓶子,瓶底在北边,瓶口在东南部,整个县境恰如一个瓶肚。明朝的平度州直属部分,和汉朝的平度县相比,虽然疆域位移,且辖境扩大了五六倍,但其形状仍然是一个“瓶肚”。有人也许会说:辖境已数倍于昔,地域也不相同,怎么会还是瓶肚形呢?我说:两个瓶子不一样,前者是小瓶子,后者是大瓶子;前者瓶颈长,后者瓶颈短;前者瓶肚较小,后者瓶肚硕大。
    山西省的平型关,因其地形像瓶子,古称瓶型寨,金时称瓶形镇,清时称平型岭关,后称平型关。这是平度地名由来的佐证。
    二、从“平度”的字义分析。先说“平”字。《汉语大字典》中,“平”的一个义项是:“齐一;均等”。《辞海》中,“平”的一个义项是:“均等;公平”。
    再说“度”字。《汉语大字典》中,“度”的第28个义项是“每个形成空间的因素叫一度,即长度、宽度、厚度。具有长、宽、厚的空间叫‘三度空间’。”
    明至清初的平度州直属部分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后的平度州(散州)以及民国时期的平度县,1989年撤县设市以前的平度县,现在的平度市,“东西最大横距6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5公里。”其辖境的形状像汉代的郁秩县,很像一个圆形或正方形,只不过境域比郁秩县扩展了。如果说它是一个圆,那么平度城就是圆心。这就是说,平度县的长度和宽度大致上是均等的,且县城至四周县界的距离也是相等的。这是平度得名的又一个原因。
    上文曾经提到,汉代的“郁秩”,其含义是:县境的长宽相差不多,郁秩县的辖境大致上呈正方形或圆形。于是,我们说,“郁秩”和“平度”是同义词。明代改名为“平度”,是“郁秩”一名从词义角度上的沿用。
    三、“平度”是个祈愿地名。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平度”一词的含义。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郁秩”和“平度”是同义词,那么为什么不称“郁秩”而称“平度”呢?我认为明朝统治者用“平度”作地名,是祈愿。明代的县(州)境,像个“瓶肚”,用其谐音“平度”作州名,既考虑到地形像瓶肚这一点,又利用了“平度”即“形成空间的每个因素(长度、宽度)是基本相等的”之意。再者,“平”还有“宁静;安静”“太平”“平定;平息”“媾和;和睦”“治;成”等义,度还有“度过;使度过”之意。将“平、度”二字合起来,组成词语“平度”,则是“平稳安定地过日子”,也就是“安居乐业”,这应是古代统治者及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汉朝初设平度县,以及明朝将“胶水县”改称“平度州”,均在“天下初定”之时,分别是汉朝、明朝的开国君主运用武力统一全国之后,穷兵黩武的时期已经过去,接下来应该是偃武修文了,普天下之人皆向往过“太平盛世”式的日子。这是平度一名的时代特色。从祈愿地名这一角度分析,“平度”的“平”是形容词,“度”是动词。
    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闾丘先生“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与平度县名有没有些许的联系。如果将“平度”理解为“平法度”,那么,这个“平”则是“端正;公正”之义。请看《汉语大字典》“平”的第七个义项:“端正;公正。”《汉语大字典》中“度(dù)”的31个义项中,有下列两个义项:“③法制;法度。④合乎法度”。由此可知,将“平度”理解为“平法度”也是讲得通的。只是单就平度地名考证来说,它不如上文提出的三种说法理由充足。
    平度与周边地区地名之间的联系
    乾隆年间《山东通志·形胜·莱州府》介绍平度州的形胜说:“大泽群峰之拱峙,姑、尤二水之环,贯地脊于登、青,判河流于胶、掖。”其中的“贯地脊于登、青”一句,又启发笔者思考“平度”一名与周边地区地名之间的联系。
    说来有趣,我们如果将平度及周边地区的地名联系起来,能发现山东半岛像一个巨人,平度县则像是人的肚子。
    明朝初年,将胶水县改为平度州时,从今蓬莱市到平度市一带的地名,可以看出是人体的某些器官。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说文·部》:“蓬,蒿也。”而“蒿”又有“远望”之义。《汉语大字典》中,“莱”的第二、第三个义项分别是:“②生满杂草。③除草。”自唐神龙三年(707年)登州徙蓬莱,直至清末,或为州,或为府,均名“登州”。登的第一、第二个义项是:“①升,自下而上。②高。”从地势可见,登州治所原在牟平县,牟平地处昆嵛山区,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922米,为登州的最高峰。可见,“登州”一名,因地势高而得。迁至蓬莱,地处艾山山脉,主峰艾山海拔814米,高程在登州数第三。无论是从蓬莱角的位置,还是从蓬莱地域山地的高程,都可以说蓬莱(登州)的确是高。相对于人体而言,最高之处是头。蓬莱便是人头,“蓬、莱”的释义“蒿、草”便是人的头发。
    在地图上,沿着蓬莱、莱阳,划一条竖线,继续分析:公元前201年,汉高祖置东莱郡,辖17县,在今招远市西曲城置曲成县,今招远市大部为曲成县地,属青州东莱郡,东汉、晋、南北朝因之。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析曲成县置东曲成县,原曲成县治为西曲成县城。《汉语大字典》:“曲:③折;弯”。《现代汉语词典》:“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曲成县和后来的东曲成、西曲成两县,其中的“曲”是名词,意为“弯曲的地方”,就隐含着“胳膊”之义。从招远市西曲城往西直至莱州市的小石岛村,是一条向西伸出的岬角,像人的左臂。
    金太宗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伪齐王刘豫将罗峰镇升为县治,取名“招远县”。《山东通志·建置·登州府》载:“招远县,本掖县地,金析置招远县,取‘招携怀远’之义也。”笔者认为,《山东通志》对招远县得名原由的解释不可取。《汉语大字典》释为:“打手势呼人。如招手;招之即来。”并列举了如下诸多书证。笔者认为,“招远”县名,取自《荀子·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这段话。请看,这段话中,既有“登州”的“登”字,又有“臂”字,还有“招远”县名中的“招”字和“远”字。这可作如下理解:在登州附近的高处,在一条像手臂的地带,置一新县,名曰“招远”。看来,登高而招,所需要的手臂,和曲成县的“曲”所隐含的“肱”,是一回事,都是指胳膊。这是左臂。这种解释,就令招远县的得名原由归真返璞了。
    从曲城县(今招远市)再往下看,是掖县(今莱州市)。《汉语大字典》:“掖”的第三个义项是:“③胳肢窝。后作‘腋’”。《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从腋下到腰上的部分。”《辞海》释为:“掖(yè):③通‘腋’”。
    再往下看,就是汉代的平度县了。这个“度”与“肚子”的“肚”谐音,汉朝的平度县所处位置相当于人体的肚子(明朝亦然),上文已论及。
    从汉平度县向左看,是都昌县(今昌邑市)。“都昌”始置于战国,至唐代撤都昌县并入北海(潍县)。在人的腹腔中,肠的大部分多集中在下腹部。由此可见,“都昌”二字,实为“肚肠”的谐音。
    下面再看一看垂线上的莱阳。莱阳地域,西汉曾设置昌阳、挺(tíng)、长广、观阳、邹卢五县。其中,挺县存在时间较长(至晋代仍存在)。挺(tǐng),《辞海》的第二个义项是:“②挺直”。《现代汉语词典》中,“挺”的一个意思是“伸直或凸出”,(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本文中,我们可以将“挺”和“胸”联系在一起,认为:挺县(今莱阳附近)是胶东半岛的中心,可将其看作是人体的胸。到明代,莱阳(胸)和平度(肚)是紧邻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芝罘岛。在胶东半岛,如果将蓬莱、莱阳连成一条线,并且以此为对称轴,那么,曲成县(今招远西部及莱州北部的岬角)和芝罘岛对称。前者是左臂,后者就是右手。汉代,今烟台、福山一带设县。《汉语大字典》中,“”有三种读音:chuí、hóu、chuái。读chuí时,其中的一个义项是:“①茧疤。《说文·肉部》:‘,瘢胝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俗谓之老茧。’”即脚掌或手掌因摩擦而成的硬皮。如果我们将今烟台市区看作人的手掌,那么,之罘岛又像是手掌上的老茧。于是,我们说县是因芝罘岛像手掌上的老茧,进一步说像人的手掌而得名。
    继续往下看,从平度市出发,顺着南胶莱河、大沽河向南,便到了胶州湾。如果说平度像人的肚子,那么胶州湾就像是人的肚脐眼儿。胶州湾东边的青岛市区,西汉曾设置过不其(bùjī)县。这个县因山得名。治今山东青岛市城阳区附近,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同年并入即墨。晋及南朝宋曾为长广郡治所。“不其山”其实就是“崂山”,一山二名也。为什么既叫崂山,又叫不其山?请看《汉语大字典》中“捞”的第一个义项:“①从水和其他液体中取物”。崂山,旧称“劳山”或“牢山”。在青岛市区东部。主峰名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3米。崂山山区东、南两面临黄海,又是我国濒海最高的山,就像是从海水里捞出来,放置在海边上的一样,故名“劳山”。它和荣成市沿海的崂山、南京市长江沿岸的劳山,得名的缘由都是一致的,都因“靠近水边,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而得名。只不过青岛市及荣成市的崂山傍海,南京市的劳山临江。观察青岛市崂山的形状,既不像鱼,又不像虾,倒有一物可与之相比,那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荸荠地下茎扁圆形,皮赤褐色或黑褐色。在山东民间,叫作“部荠(qí)”,崂山的山形很像“荸荠”,“荸荠”与“不其”谐音,“不其山”与“不其县”皆由此得名。此外,山东省许多地区称“肚脐”为“部脐”,读音完全相同。于是,联系上文,将青岛市区一带看成是人的肚脐了。
    青岛市区(除黄岛区外),它西临胶州湾,东靠崂山湾,南接黄海,是一块伸入海中的半岛。如果说胶州湾是肚脐眼儿,那么,青岛市区一带就是肚脐突啦。
    下面再看潍河。潍河是山东省东部的一条大河,源出五莲县西南箕屋山,北流经诸城、高密、安丘三市及潍坊市坊子区、昌邑市、潍坊市寒亭区,至昌邑市入海。“潍”字的形、音、义与“维”字有紧密的联系:
    (1)字形:将“维”字增偏旁“氵”而成“潍”;
    (2)读音:“潍”与“维”读音完全一致;
    (3)字义:《汉语大字典》中,“维(wéi)”有16个义项,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义项分别是“①系物的大绳。③系;连结。”联系本文,既然平度是人的肚子,昌邑(古名“都昌”)是人的小肚子,那么,明朝时的平度州(包括昌邑、潍县)就是人的整个腹部,潍河就是系在人肚子上的腰带。
    再来分析胶河、密水。《汉语大字典》“胶”的第一个义项是:“①能粘合器物的物质,有用动物的皮、角熬制成的,也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第五个义项是:“⑤牢固。《尔雅·释诂上》:‘胶,固也。’”《汉语大字典》中,“密”的第六个义项是“靠近;亲近”;第八个义项是“坚实”。可以看出,“牢固”和“坚实”是同义词,所以,“胶”和“密”也是同义词。可见,胶河和密水是同一条河流,即今天的胶莱河,一称北胶河。高密县因在密水上游,故名。同理,下密县因在密水下游而得名。从高密、下密两县的相对位置和附近的大河来看,也可看出现在的北胶河即古时的密水。人们一般将胶莱谷地以东地区称为“胶东半岛”。这“胶河”“密水”是将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的河流。所以说,胶莱河是系在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之间的又一条腰带。
    结论
    本文根据《平度县志》的记载,借助《汉语大字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论述了平度地名的由来,主要有如下几条原因:
    1、无论是汉代起名“平度”时,还是明代将“胶水县”改名为“平度州”时,都是因辖境的形状像瓶肚而取名的;
    2、“平度”是个祈愿地名,取名“平度”,象征“平稳安定地过日子”;
    3、从明代平度州(不包括辖县潍县、昌邑)的长度、宽度大致相等,且州治居州境的正中,至四周边界的距离均相等来看,明朝改名时,还顾及到“郁秩”和“平度”是同义词这一点;
    4、将平度和周边地区的地名联系起来,可组成人体的上身,这样,“平度”的“度”又和人体的“肚子”的“肚”谐音;
    5、闾丘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也是取名的一个因素。
    “平度”一名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具体而言,相对于汉朝来说,1、2、4、5条适用,前2条原因是重要的;而对于明朝来说,则5条全部适用,前4条是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汉朝还是明朝,第一条才是“平度”得名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沂南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此文曾于2006年被国家民政部、《中国地名》杂志社选入《全国地名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