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邮箱:
用户名
密码
   
山东各地地情网站:
学术专著
当前位置:首页 齐鲁方志 > 学术专著 > 正文
莫神于兵 莫巧于战 评读《中国古代心战》
来源:省史志办 作者:黄建华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2-08-22 15:28:36 更新时间:2013-05-06 17:00:18

莫神于兵 莫巧于战

——评读《中国古代心战》

黄建华

摘要
  
    《中国古代心战》一书,是从浩瀚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兵学文献中发掘和淘洗出来的,是对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上智”者和“尚巧” 之事的集大成也。《中国古代心战》,是一部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是一部特色鲜明真实可信的史书,是一部语言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书。战争,如果去掉“心战”,没有了“智”,没有了“巧”,战场上就只剩下残肢僵尸和破铜烂铁。《中国古代心战》所引战例,生动、鲜活、如,战地“三歌”,为心战效应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楚汉之争,“四面楚歌”,楚王项羽兵败自刎,演出了一场历史悲剧。兵乃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兵法文献则正是对国之大事、存亡之道的所察所记,《中国古代心战》就是兵法文献园中的奇葩。在对中国古代心战进行全面、系统归纳论述的同时,不失时机提示:我们应谨记古人“恃文者灭,恃武者亡”的告诫,做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奇正相应,心战兵战相机适用,决不可自缚手脚。 
 

  古人云:兵者上智,战者尚巧。中国古代战争,从公元前30世纪的斧燧之战,到1842年鸦片战争的镇江之战,列入中国古代战争年表的计3637次。苗枫林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心战》一书,就是从浩瀚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兵学文献中发掘和淘洗出来的,是对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上智”者和“尚巧” 之事的集大成也。拜读苗枫林先生的《中国古代心战》,如观历史活剧,睹王霸争治的场面,听霸王别姬的悲歌,叹三国演义的精彩,与历朝的“上智”者对话,观历代的“尚巧”之事,实乃受益匪浅。
  一、《中国古代心战》是一部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科书。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战争则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始终的产物。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战争,不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心战》作者苗枫林,从1956年起先后在团中央、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委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领导干部,他不仅具有丰富地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更具有丰厚地革命斗争理论基础。在对心理战认识上,他提出,人类战争的心理战并不是从学者书斋中产生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在导言第2页作者写道:“应该说,人类自有战争起,就有心理战的实施。书斋里的心理战研究,只是把这个早已存在的社会实践纳入理论体系,从而使他更加规范罢了。”.他把心战定义为:“心战,是对上至统帅、下至士兵的意志和心态进行评估、干预、调整和运用的胜敌方式。” 
  在对心战的实施上,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书中对“杀俘”“坑卒”“屠城”以谴责,对睦邻友好者以褒扬。如对赵充国的褒扬:公元前61年,西羌族与匈奴联合入侵汉地,西汉中期的战略家、心战家赵充国任平羌元帅。平羌之战中,赵以政治为主、辅以军事平叛的心战之策,平定了叛乱,使边境安宁,羌族与汉族长期保持良好关系。书中赞曰:赵充国这位在西汉中期坚持慎战、心战、睦邻友好的老将军,终年86岁。他的遗像画在未央宫殿上供人瞻仰。他一生善用心战,少于杀戮,是戍边将领的一面旗帜。
  作者在书中对农民起义也给予正确对待,一反过去史书中“胜者王败者寇”记述,书中称“张角是农民黄巾军领袖”,对“流寇”的蔑称也改为“流民队伍”、对其“叛乱”的定性则称为“发动全国起义”。在讲述了黄巾军五斗米道起义战争后,同情道出:黄巾军打的是一场跛足的心理战,起义士卒只有“视死如归”的豪气,但缺乏高明的统军,没有使兵战与心战结合,所以很快失败。何况,勇气并不是心战的全部,勇气加智慧才能构成通常意义的心战。等等。作者婉惜地心情,深情地点评,不仅对农民起义军充满同情,更是对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可以说句句情切,字字珍贵。
  二、《中国古代心战》是一部特色鲜明真实可信的史书。
  全面丰富反映中国古代心战过程的资料连贯、系统。作者广泛搜集、综合运用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以历史事实为主要依据,客观地再现中国古代心战的历史面目,是一部真实可信和具有权威性的心战史书。
作者注重使用史书等权威性的文献资料,注重实地考察,使用实物史料。凡有的史料就搜集来,没有的资料,根据内容创作资料,尽情完善。如:第3页插图1,位于山东东平境内的兵主祠—蚩尤墓为现场照片;第六页的插图2,提出以“心力”征服三苗的夏禹则为汉画像拓片;第7页插图3,则是《左传》“夺人之心”书影。第49页插图曹操“恃文者灭,恃武者亡”是刘广东书法。第79页插图5,是作者自绘的“子贡游说路线示意图”。多姿多彩,不一一枚举。
  正是基于对史料的博闻善择,该书对中国古代心战思想体系的阐释才能做到系统、完备, 丰富史料运用及其“简选”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中国有记载的战争3000余次,本书有足够资料剖析的不过百例,不过从精选的这些心战范例剖析中,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心战的发展脉络,加之参照兵书、战史、经籍、考古资料等,不难对中国古代心战勾画出一个大致轮廓。从而,把中国古代心战范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夏商西周的心战范畴、春秋战国的心战范畴和秦汉以降的心战范畴。夏、商西周的千余年间,为中国古代心战的孕育和成熟期。从春秋战国秦统一中国、楚汉之争,中国心战处于上升期,然后平稳回落,历经千年之久。唐代以后,心战与兵战各有千秋。千余年间,心战的实施有起有落,但无高峰出现。
  三、《中国古代心战》是一部语言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书。
  电脑,大家都知道,网上很精彩,连保姆还有在家颐养天年的老太太都争着上网“偷菜”,如果没有了软件,电脑就是一堆塑料废件和一缕缕破电线。战争,但如果去掉“心战”,没有了“智”,没有了“巧”,战场上就只剩下残肢僵尸和破铜烂铁。正是有了心战的描写,才活现了历史,丰富了社会文化。
  寓哲理于语言之中。心战名言,是中国古代心战的精华。该书设心战名言篇目,辑录心战名言66则,心战名言有的取自兵法,也有的取自名将之论。如果说心战名言篇目,是将心战锦言妙语串联起来的珠玑,那么散落在文中的妙语珠玑则为锦上添花、可以说通篇“山花烂漫”。如,33页“毕竟,人间自有公理,‘道义',不是任人拿捏的面塑。”“人类自有战争以来,争道、扮义,费尽英雄口舌,历尽人间万象。”“战争总是由舆论家开路,由兵家开打的。”等等。将一部学术专著写的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在文学享受之余,得到认识提高,思想升华,心灵的触动,这实在是令人不由自主而欣然叹服的。
  寓情理于故事之中。战争历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古代心战》所引战例,更生动、鲜活、如,战地“三歌”,为心战效应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楚汉之争,“四面楚歌”,楚王项羽兵败自刎,演出了一场历史悲剧。西晋末年,晋军大将刘琨据守晋阳,“琨乃乘夜登楼清啸,贼闻之,皆悽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奇正相应,两正例后,又举一反例,书中说道,1232年,蒙与金大战于汴京,金国右丞世鲁“命作《江水曲》,使城上之人静夜唱之,盖河朔先有此曲,以寄讴吟之思”蒙军听了无动于衷,原来蒙军出征官兵尽带家眷,并无乡愁之苦。世鲁无的放矢的攻心战,落为后人笑柄。又如,楚汉之争的九场心战,场场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通过这些“哲理”、“情理”,作者告诉人们,心战的实施,更与时代背景相连。时代为心战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战方式。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一部分心战方式失去存在的空间,同时会有一批与时代相适应的心战方式涌现出来;从热兵器时代进入信息化战争,也有一部分心战方式失去存在的空间,也会有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心战方式涌现出来。作为新的任务课题给我们提了出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研究,同时,这也为心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莫神于兵 ,莫巧于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法文献则正是对国之大事、存亡之道的所察所记,《中国古代心战》就是兵法文献园中的奇葩。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兵学,并不仅仅是“赤壁怀古”,发古幽之情,而是要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时学习研究借助古人智慧,传承中华文明。如在中国南海问题上,如何保护国民安全,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如果没有强大海防力量做后盾,所发声明则苍白无力。我们应谨记古人“恃文者灭,恃武者亡”的告诫,做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奇正相应,心战兵战相机适用,决不可自缚手脚。此书作为兵之大巧,其情其理不仅应用在国防军事上,在竞技体育、在商贸经营等诸方面用其“心战”理论作指导,配之实力夺胜也是挺灵验的。
参考文献
[1]谢祥皓.孙子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张守富.修志随笔.齐鲁书社.1998
[3]王钧林.齐姜红.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孔子.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4]于孔宝.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5]李兴斌.黄朴民.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孙子兵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6]孙建民.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孙膑兵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7]杨朝明.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周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8]韩玉德.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姜太公.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9]高健等.罗马俱乐部决断力.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该文截入2012年8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古代心战研讨会”论文集)
分享到: